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并称两大“显学”。然而,进入汉朝之后,儒学开始以八匹马也拉不住的势头蓬勃发展,墨家却突然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就连官方史书对墨家的记载也只有寥寥几笔,作为史上唯一能跟“儒家”抗衡的学派,墨家究竟经历了什么变化呢?
于是,从周敦颐(1017-1073年)开始的新儒教在《易经》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崭新的宇宙哲学,从两个角度描述了世界:从物质起源到人的智慧,它们一方面构成了五种基本元素和一切感官素材,另一方面引发了一切智慧和道德伦理。
在历代史学家眼里,汉元帝是公认的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人物。对此,人们往往惊叹于其父汉宣帝那句“乱我家者太子也”的先见之明,果然是知子莫若父啊!
导读:至圣先师是儒家的开创者,他合道整座浩然天下,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其深厚的修为,更为人族在这片天地间争得了一席之地。他带领人族反抗远古天庭,走出愚昧,成为人族修行之路的引领者和奠基者。至圣先师对天地规则、人道大义的理解和掌控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使得他在战斗中具备独特的优势。
在儒家学说里,尧舜禹都是被推崇的上古贤君,“禅让”也符合便宜对美好首先的宣扬,所以,儒家弟子们对那个“禅让”的美好年代一直念念不忘。然而,在《竹书纪年》里,根本没有什么“禅让”,有的只是赤祼祼的宫廷斗争。
中国有一个流传很广、很久的看法,认为真正有德行的人要为了正义不惜牺牲利益,成为舍生取义的人,一定要重义轻利,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果真如此吗?其中的荒谬点在哪里?如何走出这种荒谬步入健康之路?这里,我就是要解开其中的谜底。
法家思想主要来源于《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韩非子》《商君书》与《李斯传》都对法家思想有一定的阐述。 而在孔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与法家思想相对应的儒家思想。
西方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很快得到中国学者的响应,引发了以德性伦理学阐释儒家伦理的持久热潮,为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提供了新的思路。不过,此间关于“德性”如何确证、如何外化、如何实践等问题的批评与质疑,始终如影随形,不断引发学界思考。
君子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儒家和墨家都非常重视君子文化,不仅提出了自家学派的君子观,建构了完美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还希望人们把君子作为取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虽然在 ...
二、儒家德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一方面,随着信息 ...
在当代,朱子文化依然广泛地影响着台湾民众,或显于宗族组织当中,或隐于家庭伦理当中,持续地、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积极作用,引导人们成为君子,倡导谦逊、仁义、诚信等处世原则。
儒家强调日新,强调不断地进德修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