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近日,我国科学家在天体物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上海天文台合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型,成功统一解释了从原恒星到超大质量黑洞等跨越12个数量级的天体外流现象。这一研究成果不仅登上了《天体物理学杂志》,更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48 分钟
一点资讯 on MSN科学家合成出前所未见的铋分子 数十年之久的化学难题迎刃而解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人员成功合成并稳定了一种Bi₅环--一种由五个铋原子组成的分子--金属复合物。 这一成果填补了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空白,为材料科学、催化和电子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据新浪财经报道,最近,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极具争议性的方案,试图通过在南极洲南冰洋海床深处引爆一枚当量达810亿吨TNT的核弹来加速玄武岩风化,从而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
发展至今,AI for Science(AI4S)的概念已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尤其是去年10月,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相继颁给在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交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科学家,标志着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认可 。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金歆)2月19日下午,“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成员、大会会员代表,来自政府部门、驻华使领馆、科研院所、企业等的300余名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科研主管部门 ...
上能“顶天”,肩负国家种业振兴与饲料粮安全使命;下能“立地”,关乎千家万户一日三餐。在培养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发展,保障亿万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上面,动科学院秉承“报国奉献,顶天立地”精神,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国动物科学自立自强。
中国南极长城站迎来“不惑之年”:科研的天堂,我国南极科学家探索未解之谜。
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关键致病蛋白,它会破坏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并导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团队,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证实了其是促进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传播的关键,揭示了它与α-突触核蛋白的结合机制,并找到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相关研究2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详情点击视频!
2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推进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主持会议。
在科技领域,一项新的突破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屏幕观看体验。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了纯红光钙钛矿LED技术的难题,为超高清显示屏注入了鲜艳而纯正的“中国红”。这项研究由南开大学的袁明鉴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和研究员章炜共同领导,标志着LED显示技术的新里程碑。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